理宗景定元年夏四月,蒙古以郝经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三十郝经之留》
理宗景定元年夏四月,蒙古以郝经为国信使来告即位”,且征前日讲和之议,蒙古王文统素忌郝经有重名,既请遣经,复阴属李壇潜师侵宋,欲侵手害经。或谓经日:“文统叵测,盍以疾辞 ”经日:“自南北构难,兵连祸结,斯亦久矣。主上一视同仁,务通两国之好,虽以微躯蹈不测之险,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遂行。
秋七月,贾似道恐经至谋泄,拘蒙古使者郝经于真州。先是贾似道还朝,使其客廖莹中辈撰《福华编》称颂鄂功,通国皆不知所谓和也。经上表有言日:“主上即位之初,先遣信使输平继好,弭兵息民,而贵朝置之舍馆,绵历数岁,置而不问。是殆必有横议之人,将以贵朝误陛下者。就令贵朝所举皆中,图维皆获,返旧京,奄山东,取河朔,划白沟之界,上卢龙之塞,而本朝亦不失故物。且贵朝光有天下三百有余年矣,举祖宗三百年之成烈,再为博者之一掷,遂以干戈易玉帛,杀戮易民命,战争易礼乐,窃为陛下不取。或稽留使人不为无故、亦宜明白指陈,不宜摈而弗问。”不报。驿吏棘垣钥户,昼夜守逻,欲以动经,经不屈,但语其下日:“向受命不进,我之罪也。一入宋境,死生进退听其在彼,屈身辱命,我终不能,汝等不幸,同在患难,宜忍以待之。揆之天时人事,宋祚殆不远矣!”
帝闻有北使谓宰执日北朝使来事体当议似道奏和出彼谋岂宜一切轻徇傥以交邻国之道当令入见蒙古遣详问官崔明道、李全义诣淮东制置司,访问经等所在,淮东制置李庭芝奏蒙古使者久留真州,亦为似道所格不报。
[注]①忽必烈,1260年即位,在位35年。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三十郝经之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闻有北使/谓宰执曰/北朝使来/事体当议/似道奏/和出彼谋/岂宜一切轻徇傥以交邻国之道/当令入见
B.帝闻有北使/谓宰执曰/北朝使来事/体当议/似道奏和出彼谋/岂宜一切轻徇/傥以交邻国之道/当令入见
C.帝闻有北使谓宰执/日/北朝使来/事体当议/似道奏/和出彼谋/岂宜一切轻徇傥/以交邻国之道/当令入见
D.帝闻有北使谓宰执/日/北朝使来/事体当议/似道奏/和出彼谋/岂宜切轻徇/傥以交邻国之道/当令入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锋镝,本指刀刃和箭镞,文中指战争。《过秦论》 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的“锋镝”取本义,代指兵器。
B.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南的地区。见《宋史.地理志》:“河朔幅员二千里, 地平夷无险阻。”
C.玉帛,古代指国与国间交际时用作礼物的玉器和丝织品,常侯会盟执玉帛,所以又用玉帛表示和好之意。
D.制置司,官署名。宋置制置使司,以制置使为主官,为一路至数路地区的统兵大员,掌管边防军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蒙古派郝经作为国信使出使南宋,除了通告南宋忽必烈即位的消息,还想证明以前讲和之议是有效的。
B.郝经虽然知道出使南宋有危险,但为了消除兵祸、平定战乱,使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所以他还是毅然前行。
C.贾似道担心郝经泄露他的秘密,先在真州扣留了郝经,然后让他的门客等人撰写《福华篇》,称颂他抗击元军的功劳。
D.郝经上表向南宋皇帝陈述了理由,全面分析南宋王朝的错误之处,可惜郝经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南宋朝廷的回答。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或谓经日:“文统叵测,盍以疾辞 ”
(2)或稽留使人不为无故,亦宜明白指陈,不宜摈而弗问。
14.郝经认为南宋“祚殆不远矣",请结合文本材料,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理由。(3 分)
答
10.A
11.B
12.C
13(1)有人对郝经说:“王文统心存险恶,不可推测,为什么不以有病为借口推辞呢?
(或,叵测,盍,辞各1分。)
(2)也许扣留使者是有原因的,也应该明白地指明陈述出来,不应该对使者弃置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