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阅读答案与翻译-刘大櫆《游三游洞记》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阅读答案与翻译-刘大櫆《游三游洞记》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选自刘大櫆《游三游洞记》,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B. 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C. 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D. 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舆,本义是车箱,后泛指车,文中的“舆”与“假舆马者”中的“舆”都指车。

  B. 床,古代一种可坐可卧的家具,与我们现在所言的只做卧具的“床”显然不同。

  C. 乐天,白居易的字,古人出生后即由父母起名取字,也有的是成年后自己取字。

  D. 穷,在文中是穷尽之意,与古人所言“诗穷而后工”一句中的“穷”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游洞地处偏狭。作者陆行二十里后,舍舆换舟,舟行数里,又舍舟登陆,顺着狭窄小路登至山巅,又坠绳而下,经一番波折方得见三游洞。

  B. 三游洞声响独特。三游洞“三室”结构,洞中之石,扣之,声如钟;地上之石,撞之,声如鼓;人在洞内放歌,声音轰响;深溪则水声泠然。

  C. 三游洞因人得名。三游洞因白居易及其弟白知退和友人元微之三人曾于此共游而得名,后欧阳永叔和黄鲁直亦相继到此游览,且都留下诗文。

  D. 三游洞带来遐思。作者因游洞而将自己与白居易等人做对比,感慨自己虽涉险来却不能留名,与鸟虫无异;同时由人及洞,感慨洞之际遇。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4. 作者认为三游洞的“幸”与“不幸”分别是什么?

  答

  10. A

  11. C “古人出生后即由父母起名取字”错误。古人出生之后三个月会起名,字是成年之后起的。

  12. C “且都留下诗文”错误。由原文“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可知,他们中有的人写诗文以纪念,并不是都写。

  13. (1)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边走边唱,歌声缕缕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