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阅读答案与翻译-张骞出使西域的收获与影响

《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阅读答案与翻译-张骞出使西域的收获与影响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张骞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及诸旁国。是岁骞还,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B.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C.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D.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匈奴,古代游牧民族,最初也称獯鬻、猃狁等。单于为其最高首领,总揽军政大权。

  B.祁连,即祁连山。“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

  C.“得间亡”的“亡”意为逃走,与《鸿门宴》中“此亡秦之续耳”的“亡”意思不同。

  D.元鼎,汉武帝刘彻的第五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由秦始皇首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经强大的月氏的国王被匈奴杀害,月氏人怨恨匈奴,却没有人敢抗击匈奴。汉武帝得知这一情况后欲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B.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匈奴所控制的地方,被匈奴单于俘获后扣留了十多年,后来乘机逃脱。

  C.张骞到达大月氏后在那里停留一年多,也没弄清月氏人的打算,就回国,在归途中,再一次被匈奴抓获,又被拘留一年多。

  D.乌孙自认为远离汉朝,也不知汉朝疆域多大,加之一直臣服于匈奴,邻近匈奴,朝中的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向东迁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4分)

  (2)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4分)

  14.结合原文内容,简要概括张骞出使西域的收获与影响。(3分)

  答

  10.D(原文标点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11.D(D项,“由秦始皇首创”错误,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12.A(A项,“却没有人敢抗击匈奴”错误,根据原文“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可知,应是“却没人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