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贞观政要·务农》吴兢《唐太宗吞蝗》阅读答案与翻译

《贞观政要·务农》吴兢《唐太宗吞蝗》阅读答案与翻译

  11.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含义相同”错。第一个“夺”是“耽误”。句意:不耽误农作物的播种时节。第二个“夺”是“改变”。句意:男子汉的志向却不可改变。故选A。

  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要让百姓富裕······另一方面则要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错误。结合原文“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可知,“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不是让百姓富裕,而是让百姓尊贵的方法。故选D。

  13.(1)现在(我)减少徭役赋税,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富裕。(徭赋:徭役赋税。比屋:借指百姓,这里可译作“他们”。恣:顺应。耕稼:种植庄稼。)

  (2)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3)人做事常常会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能始终如一地慎重努力,世上是没有办不成的事的。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奉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致力于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假若经常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耽误农时,能办得到吗?”大臣王珪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大肆征战,对内崇尚奢侈的宫室,人力已经用尽,灾祸于是发生。他们难道就不想安定百姓吗?只是没有使用安定百姓的正确方法。隋代灭亡的教训距今不远,陛下亲身经历过隋朝的弊病,知道用来改变它的办法。但是(这)在开始容易,完成它却实在困难。我真希望陛下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从而善始善终,才能尽善尽美。”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诚自己的原因。”

  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太宗说:“如今百姓春耕刚开始,这样做怕要妨碍农事,下令改在十月举行吧。”太子少保萧璃上奏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举行最好。”太宗说:“阴阳讲究禁忌,我从不信那一套,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考虑道德和礼义,而想求得福佑吉祥,怎么可能呢?如果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会万事吉祥。并且,吉凶取决于人,怎能听信阴阳禁忌呢?农时很要紧,不能耽误片刻。”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于是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百姓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怎会不高兴呢?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我常常想赏赐天下百姓,使他们都富裕尊贵。现在(我)减少徭役赋税,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富裕。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尊贵。只要天下都能这样,我即使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

  文本二:

  贞观二年,京城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亲自到田野去看稻谷,看见蝗虫(猖獗),就捡起了几只并骂道:“百姓视稻谷为生命,你却把谷子吃了,你是在危害百姓啊。如果说老百姓有罪过,那么责任也只在于国君一人,如果你真的有灵性,就应当只啃噬我的心脏,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要把蝗虫吃掉,左右的臣子大惊,连忙制止说:“吃了恐怕要生病,万万不可。”唐太宗说:“我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于是一口将蝗虫吞下。从此,蝗虫不再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