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阅读答案与翻译
答
10.A
11.B【解析】老子,主张“无为”,庄子主张“齐物”。
12.C【解析】“周太史儋曾经向秦献公预言秦国将和周朝争霸并取得胜利”错误,原文的意思是,周太史儋预言秦国将有王霸的君主出现。)
13.(1)到了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尹喜说:“您将要归隐了,请一定给我写下赠言。(“关”“强”“著书”各1分,通顺1分)
(2)庄子将“道”与“德”加以发挥,高谈阔论,但其学说的核心仍归于老子的自然无为。(“散”“放论”“要”各1分,通顺1分)
14.(1)老子的身份和经历。(或老子的的生平。)(2)老子的思想主张。(或老子的品格追求。)(3)老子思想的影响。(每点1分)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京城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者,姓名不传,就连骨头都已经烂掉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而已。君子生逢其时,就当策马扬鞭;生不逢时,就当随遇而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值钱的货物藏起来,好像没有似的;君子一身本事,表面看起来却笨笨的。抛弃的傲气和欲望,放下你的架子和奢望,这些对您自身都没好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纶捕获它,会飞的可以用矰捕获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恐怕就可以称得上是龙一样的存在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王室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一定给我留下赠言。”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学说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士高人。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李耳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又主张清静,一切自然归正。由此可知,真的认同老子学说的人,怎么会贬斥儒学呢!庄子是蒙地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但他的中心思想本源于老子的学说。申不害是京邑人,他的学说,源于黄帝和老子,以循名责实为主。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黄帝和老子。太史公说:老子推崇“道”,而“道”是虚无缥缈的(即没有实体的),人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和方式顺应一切变化;所以,他写的书很多措辞微妙不易理解。庄子将“道”与“德”加以发挥,高谈阔论,但其学说的核心仍归于老子的自然无为。申子勤奋自勉,推行循名责实的治国方略。韩子制定法度,切合现实,辨明是非,用法严苛,绝少施恩。这三个人的思想都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找到根据,可见老子的影响有多么的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