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韩。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阅读答案-《战国策•赵策一》
秦攻韩。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黄重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阳成君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题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重。
冯亭守上党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王大怒,赵豹出。
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闻之,怒,令公孙起、王畸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B.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C.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D.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谢于秦”的“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哙拜谢”的“谢”相同。
B.蚕食,像蚕食桑叶一样,比喻逐渐侵吞。现代汉语中仍沿用这一词义。
C.户,即住户,古代一家谓一户。文中的“万户”“千户”是指赏赐的食邑。
D.爵,指爵位,我国古代爵位分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受到秦国的攻击,不敢与之抗衡,于是派阳成君前去讲和,并表示愿意将上党之地割让给秦国,后来又派遣冯亭替代靳趣任上党太守。
B.冯亭驻守上党三十天后,秘密派人向赵王进言,表示上党百姓不愿意成为秦国人,愿意投奔赵国,并愿将十七座城池献给赵王,赵王听了非常高兴。
C.平阳君认为上党地区从中间割裂了秦国,使其两边不能相互联通,因此秦国对上党虎视眈耽,势在必得,一定不会坐视赵国平白地从中获利。
D.赵王派赵胜去接收上党之地,并且赏赐冯亭,但冯亭以自己向赵国进献上党有三点不义为由拒绝封赏返回韩国。这是冯亭用心良苦的计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②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5)在对待上党的问题上,赵胜、赵禹的观点和赵豹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
(1)C
(2)A
(3)C
(4)①我请求征发全部守军来抵挡秦国,若最终不能守住城池,我请求为此而死。
②打了好几年的仗,没有得到一座城池,现在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这座城,这是天大的好处啊。
(5)赵豹反对接受上党郡,认为有阴谋,强大的秦国不会无缘无故让赵得利,且秦强大,与战必败。赵胜、赵禹认为现在可以拱手取得上党,是难得的好机会,认为应该接受上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