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劭传阅读答案
刘劭传阅读答案:
阅读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安中,为计吏,诣许 诣:到,往
B.宜加宽贷,使有以自新 贷:借
C.劭尝作赵都赋,明帝美之 美:认为……美
D.兵比至合肥,贼果退还 比:及,等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
②臣学寡识浅,诚不足以宣畅圣旨,著定典制
B.①昔袁尚兄弟归渊父康,康斩送其首,是渊先世之效忠也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①凡所选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馀篇
②劭时在尚书令荀 所
D.①时外兴军旅,内营宫室,劭作二赋,皆讽谏焉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劭,三国时魏国人。曾任太子舍人等职。受诏收集五经群书,作《皇览》一书。明帝时,曾为陈留太守,授予骑都尉,提升为散骑常侍。正始时,赐爵关内侯。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勋。
B.当时传闻公孙渊接受了孙权所授的燕王称号,谋臣们纷纷提议派兵去讨伐他。而刘劭认为对公孙渊理应表示宽大为怀,让他有所自新。
C.魏国对外频兴军事,对内大兴土木,刘劭为此写了《许都赋》、《洛都赋》,文内都含有对君主委婉曲折的劝谏。
D.景初年间,明帝诏令刘劭负责制定考察官吏功过善恶的标准——《都官考课》,刘劭完成任务后,还写了《乐论》十四篇呈上,认为应制定礼乐制度,以移风易俗。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豫废朝礼者,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5分)
译文:
(2)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5分)
参考答案:
4.B(“贷”在文中为“饶恕,宽容”。成语中有“严惩不贷”,即为此种用法。)
5.D( D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A项第一个“以”为介词,相当于“用”,或译为“带着”;第二个“以”为目的连词,译为“来”、“用来”。 B项第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用作动词,“到”、“往”。 C项第一个“所”用作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构成所字结构,具有指代作用;第二个“所”为名词,意为“住所”、“地方”。)
6.D(错在“刘劭完成任务后,还写了《乐论》十四篇呈上”, 原文是“ 著乐论十四篇,事成未上。会明帝崩,不施行”。)
7.(1)既然这样,那么圣人传下来的制度,不因为变异而预先(提前)废止朝礼的原因是:或者灾祸消除、转移,或者推测有误。(句子重点考查“然则”、“垂”、“ 豫”、“ 或”等词语意义,还有判断句式表原因的考查。)
(2)队伍到了合肥,便拉大行军队伍的距离,增添旗帜和战鼓,显示我军兵力以张声势,等把敌人引出,就揣度其归路,断绝其粮道。(句子重点考查“疏”、“多”、“曜”、“拟”、“要”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疏”、“多”是形容词作动词,“曜”、“拟”、“要”分别解释为:“显示、炫耀”,“揣度、猜测”,“中途拦截”。)